时间:2023-01-18 19:36:45 | 浏览:93
郑姓一脉出自荥阳望族 黄石繁衍源于义门分家
郑姓源出姬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即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国人迁到陈、宋之间,以国郑为姓。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阳新郑氏始迁祖为郑才中,他于北宋年间从江西德安迁到阳新乐平里山口源(今阳新木港镇)。后人主要分布在排市、木港、龙港、浮屠、陶港、太子等地,共有31个庄门,9000余人。郑才中其中一个儿子郑思庱(chěng)的后人郑定六带着儿子、侄子等人从阳新迁到大冶果城里(今刘仁八镇),目前人口已超过1.2万人,共分布在刘仁八、殷祖、保安、灵乡等地的68个庄门。
“天下郑姓出荥阳”
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位于大冶刘仁八镇的郑氏宗祠,一点儿也不为过。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宗祠的外门楼上金色的彩绘,在阳光下的确是金碧辉煌。
“天下郑姓出荥阳”,说起荥阳,估计人们印象并不深刻。但如果说起刘邦与项羽以荥阳的鸿沟中分天下,三国时刘备、关羽和张飞在荥阳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那么人们便不会那么陌生了。这里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是象棋上“楚河汉界”的发源地。
翻开《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书便可发现,荥阳仅仅是发源地而已,如果追溯郑姓的得姓来源,还得去陕西。据记载,郑姓源出于姬姓,得姓始祖为郑桓公,也即是姬友。他是周宣王异母弟,被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后来郑氏子孙迁到荥阳,在此开枝散叶,成为望族。
到了唐朝时,郑氏达到鼎盛时期,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郑益高中状元开始,直到唐朝灭亡二百年间,整个郑姓家族产生了22名进士、6名状元、8位驸马、11个宰相。史书称“郑半朝”,即“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
江西义门郑氏被迫分家
研究郑氏一族迁入湖北的路线,发现其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隋唐时河南荥泽人郑善果。话说郑善果的父亲郑诚在隋朝时是位大将军,在剿灭尉迟炯时战死,隋文帝念其有功,便封只有9岁的郑善果为持节大将军,同时晋封为武德郡公。
如何让年仅9岁的孩子胜任此殊荣?郑善果的母亲崔氏十分贤德,悉心栽培他,终于成才。唐武德元年,郑善果被封为刑部尚书,贞观三年又被任命为江州刺史。于是郑善果走马上任,便从河南来到了江西。死后,也葬在了江西德安县吴山乡葛洪山。
正是由于郑善果的上任,郑氏一族才有了从中原南迁的过程。郑善果的第7世孙郑宗于唐大中八年迁到江西德安定居。他生有3子,子生10孙,孙生32子,32生72,72又生143,历时6代,聚族600余人,家规严谨,礼义相率,清白传家。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郑氏一族的事迹被皇上知晓,特旌表为“德安义门郑氏”。
俗话说,树大招风。家族过于强大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公元1057年,郑氏被下令分家,按照“文”字辈分成32户,逐一从江西德安外迁。一个大家族就此瓦解,这才有了郑氏后人迁入阳新的事情发生。
郑才中后人在阳新、大冶分布甚广
郑才中是郑善果的第15世孙,郑氏一族分家后,他便从江西迁到了阳新乐平里山口源(今阳新木港镇吉山村)。要说起看风水选择良地而栖,这郑家人还是有点本事的。据说郑善果的孙子郑良,曾为礼部尚书,退隐不任后便潜心著作地理全书。想必,他所著的全书应该留给了后人,而郑氏后人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地理知识吧。
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个小故事。据说郑才中本来是没有打算到湖北来的,他原本看中了江西瑞昌境内的一块土地。谁知与他结拜的曹姓兄弟见那块地风水好,便叫郑才中让给他,并答应给他留一块地作为他百年之后的坟地。
郑才中最终答应了曹姓兄弟,这才从江西迁到湖北阳新乐平里山口源,后来又搬到玉畈村(今属阳新排市镇)。但他死后,真的葬在曹姓兄弟留给他的那块地上了。
就这样,郑才中便成为郑氏一族阳新的始迁祖,他共生有8子,其中四子郑思庄、郑思廉、郑思庱、郑思廓留在阳新繁衍,其他四子则分布在通山、武穴、蕲春、江西、四川等多个地方。其中郑思庱不知是什么原因,竟对道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前往浙江茅山学习道术,道行十分了得,还运用道术抗金成功,被宋仁宗封为“法通真人”。
在郑思庱学道术之后,他的后人郑定六带着儿子郑福一与侄儿从阳新搬到大冶果城里(今大冶刘仁八镇)居住。因当时郑定六的儿子和侄儿一辈共有七人一起迁出,于是大冶郑氏后人便将这七人的后人称为“七房”。
郑姓一脉出自荥阳望族 黄石繁衍源于义门分家郑姓源出姬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即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国人迁到陈、宋之间,以国郑为姓。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
事情其实发生在好些年前,但阿族还是会为郑氏后人的较真和执着所触动。金门这个古墓之谜的解开,是所有郑氏宗亲共同团结协作的结果!半夜接到电话,发现名人家墓04年3月29日晚,郑梦彪突然接到一位石井族亲的电话,称发现了郑成功祖父象庭公的坟墓。记忆
宁波市有一个姓氏为名的景点,名叫郑氏十七房。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所在的村庄,以十七房而闻名,2001年,原郑家、路沿郑、庙后三个村庄合并为:十七房村。十七房,初闻此名,都会有疑问,难道主人曾有17房姨太太?这也太厉害了吧!中
新春的粤东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018年正月初二,坐落于广东汕头的凤岗(郑氏)中国古村落,迎来一场郑氏宗亲盛会。01报本堂郑氏来源凤岗报本堂郑氏,与神山郑氏一脉相承。神山系一世祖郑徽公(荥阳65世),南湖三先生莆田郑露公的十世孙。神
它是中国最牛的祠堂。已经历经了7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风雨。它位于深圳南山区黄金地段,与高新园、万象天地为邻。它所处的位置寸土寸金,一平米地价高达2万元,而它却独占350㎡。它外观古朴,保留着明清建筑之风,与现代化建筑环境格格不入。它至
台湾收复没多久就病逝的国姓爷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这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先是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清朝的顺治病死年幼的康熙即位,最后便是郑成功正式收复台湾并且改名为东都但是这一年的五月八日,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含恨而终,之所以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
高祖母的家世及兰溪郑氏崇文阁 蔡予新(原创) 高祖母郑氏(1814--1891),自号味余,是清代兰溪屈指可数的女诗人。根据民国《兰溪蔡氏宗谱》记录:高祖父蔡鈊(1816--1848),字甫吉,号剑溪,邑廪生,“娶郑氏,邑廪生桃源公次女”
对于郑国,大家都已不陌生,与齐鲁这些老牌诸侯国相比,郑国要年轻很多,时间还要追溯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自己的小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他就是被后人推为郑氏始祖的郑桓公。郑桓公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忠于王室,得人心服诸侯,被宣王视为知己,
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据悉,在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一):李姓101、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李寿成,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李秀成出身贫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秀成加入拜上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二十五):李姓33、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齐名。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赐姓李。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七):李姓138、李井泉:李井泉(1909年—1989年),江西临川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1926年,李井泉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李姓94、李成栋:李成栋,生年不详,字廷桢,号虎子,陕西或辽东或宁夏人,明末清初将领。李成栋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绰号翻山鹞,投降明政府后参加对农民军的追剿,升任总兵官)为盗,号“李诃子”。后李成栋随高杰归附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三十九):李姓89、李成梁: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万历年间,李成梁灭建州女真(女真三大部之一)首领王杲(女真族,努尔哈赤外祖父)、子阿台部,数次打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