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6 22:15:57 | 浏览:204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丹阳、丹徒系朱熹后裔迁居众多的地区,丹徒也有朱姓7000余户。丹阳后巷、吕城,朱熹后裔资料由谏壁月湖《朱氏族谱》提供。而吕城朱家村朱氏又与月湖朱氏同出一支,血脉相连。丹阳是全国朱氏人口 最多的县级市。
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宗谱载,丹阳朱氏开派始于南宋晚期,为理学大师朱熹之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镇老街西)。
朱熹的后人遍布江南一带,由此朱熹被尊为江南朱姓始祖,朱文宽、朱文泰为丹阳后巷朱姓始祖。朱熹的6世孙朱焕,由福建建安迁居丹阳司徒镇曹巷村、练湖后东岗、练湖龙城等地,子孙繁盛。朱焕成为丹阳司徒曹巷朱氏始祖,其宗祠为“紫阳堂”。
朱熹的9世孙朱思宗,官迁侍读学士,因见元朝纲纪不振,遂辞官回归故里。路经丹阳,船停于张官渡(练湖七分场),散步闲行,乘兴步上道人墩,见此地风光无限,遂率子彦辉定居云阳三思桥。朱彦辉继承父志,在临道人墩的后东岗村筑室而居,朱思宗成为后东岗村朱氏始祖。
朱熹的15世传人朱迳由丹徒儒里迁至丹阳练湖龙城定居,朱迳为龙城朱氏始祖。其宗祠为“在兹堂”。 埤城洪家朱氏另建有朱氏宗祠,据传其来源与后巷支系有别。
云阳朱氏均由朱熹传人先后抵丹落户肇基,子孙繁盛。现丹阳朱氏宗人分布在后巷、埤城、新桥、界牌、开发区、访仙、窦庄、运河、里庄、吕城、司徒、蒋墅、导墅、横塘、珥陵、练湖、云阳等镇。至2000年5月8日,全市在籍朱氏宗人为32899人。
朱熹对“道心”、“人心”提出完整的诠释,为宋代的道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根据自己的义理学系统,对“道心”与“人心”这组概念提出了心性论的诠释,而有别于二程的理气论诠释。其次,他强调“人心”与“人欲”的区别,承认自然欲望之合理性。这说明了朱子的伦理学观点如多数的宋明儒者一样,属于“严格主义”,而非“禁欲主义”。
朱熹将“性”的表现称之为“情”,同时,在注解《孟子》时,他又将“恻隐之心”的“心”训为“情”。他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
“心”是“性”的一种流露,而这种流露又以“情”的方式得以外在表现。“喜怒哀乐”既然能“发”,当然是“情”;至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朱子认为也是“情”。
这种“情”,是道德之“性”的基础,故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作为“情”的四端之心,表达的是一种“性”的真实不虚,是一种道德、价值与伦理。而这种“仁义礼智”的道德伦理必须被实现出来,且必须随时能被实现出来。当然,具体如何才能把“性”之本然具有的内在之德,实现为表达此道德之“性”的“情”,其中的理路在朱子与其他古代儒者那里,其实是有扞格与跳跃的。
“情”如果不能展现为“意”,就不能成为行为的基础。因此,“情”尚不是最向外的一环,其更为外发则应归为“意”。所谓“意”,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导向与动力。
那么,在将“意”也考虑在内后,“心”究竟是什么呢?朱子在注《四书》时,实际上已经对“心统性情”这一说法有了深刻的了解。这和他的“中和新说”有密切关系。他扭转了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在传统中可以说,“性”是从“心”里开展出“情”,继而可再说从“情”里开展出“意”。朱子则以“心统性情”的方式调和了几个范畴间的关系。
在江苏丹阳吕城镇镇北荷花池边,住着一位隐士窦从周,他已年过天命,这个窦从周其实也是,访仙窦庄镇人,他闻悉朱熹的学术和为人与胞弟两人跋山涉水赶往建阳拜朱为师,虚心求学。
窦初见先生,先生问:“前此所见如何?”对以“欲察见私心“云云。因举张无垢‘人心道心’解云:“‘精者,深入而不已;一者,专志而无二。’亦自有力。”曰:“人心、道心,且要分别得界限分明。彼所谓‘深入’者,若不察见,将入从何处去?”窦曰:“人心者,喜怒哀乐之已发;未发者,道心也。”曰:“然则已发者不得谓之道心乎?”窦曰:“了翁言:‘人心即道心,道心即人心。’”曰:“然则人心何以谓之危?道心何以谓之微?”窦曰:“未发隐于內,故微;发不中节,故危。是以圣人欲其精一,求合夫中。”曰:“不然。程子曰:‘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此处举《语录》前段。所谓人心者,是气血和合做成,先生以手指身。嗜欲之类皆从此出。故危。道心是本来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圣人以此二者对待而言,正欲其察之精而守之一也。察之精,则两个界限分明,专一守着一个道心,不令人欲得以干犯。譬如一物,判作两片,便知得一个好,一个恶。尧、舜所以授受之妙,不过如此。”
此段对话为朱子的弟子廖德明所录,窦从周本人所录较简,可参看。对话中所提到的张无垢即张九成(字子韶,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了翁即是陈瑾(字莹中,号了翁,亦称了斋先生,1057-1124),《宋元学案·涑水学案》列为司马光的私淑弟子,其生平及学说另见(陈邹诸儒学案)。对话中窦从周所引张无垢有关“道心、人心”之说不得其详。所引陈了翁“人心即道心,道心即人心”之言出处亦不详,故其本意为何,亦不得而知。
兄弟两个人也有较高的功底,很快地学到了真正的做人的道理,回到家乡,在吕城的荷花池边,建房子讲学,广招弟子影响很大。
一天晚上一伙盗贼入室盗窃,捅破纸窗,看到里面睡着的是窦从周,立即悄悄地告诉几个手下,我们快走,原来这家是窦从周先生的居舍,盗贼立即到其他地方行窃了,事后盗贼讲出此事,传到朱熹耳中,朱熹说,忠信可行蛮貊于此,可见之。为此清代道光年间的吕城进士黄之晋在《吕城杂咏》百首中,专题诗一首:宋朝隐士窦从周,此地曾经卜筑幽。真个当时盗有道,入君讲舍即回头。
朱姓是中国大姓,他的起源是怎样?朱姓里面可是出了很多大人物的。大明风华里的朱元璋长相,极具争议:朱姓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以国号为姓氏,来源于邾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曹挟(又叫曹侠)于邾地,初期建都于山东曲阜,邾国的裔民以朱为姓
姓氏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赵钱孙李”中蕴含着历史密码,“周吴郑王”里隐藏着文化玄机。朱姓,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有1500多万人
1,双峰沙田朱氏 始祖明太祖之十七子权,洪武24年(1391)封渝,后就藩大宁,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传十世至伟仁公,讳议泗,字子发,清初由江西新建县徙湘乡二十二都梓田聂家屋场,今属双峰,为沙田朱氏始迁祖。清光绪22年(1896)
醴陵仙山长岭朱氏 始迁祖义甫公,元至正年间自江西高安县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晓岭、金鱼石等处。1919年四修族谱。醴陵黄竹弄朱氏 始迁祖智甫公,元季自江西高安迁此。族人分布于高沙洲、渌口、胡琴滩。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3000人。醴陵
岳阳朱氏 岑川支祖江公、京公,江公第三子应昴,生天鉴、天镇、天铎。天鉴长子友才,迁辽东沈阳,次子有经,生三子,长宗德,传绍友迁盘山高桥。次成德,迁巴陵,传绍海,转迁牛角铺。天镇为塘冲门祖。天铎为大丰山祖,传至绍孔,迁牛角铺。江公第五子应晨
衡山朱氏 该族以汉大司农邑公为一代,三十三代至宋时宏道公,派衍长、衡二郡十三房,子孙散居长、株、潭、攸、醴、衡、常、祁诸县。清初建总祠于衡山城南。清乾隆28年(1763)十三房合修族谱,1940年六修。其中六房始祖懋循公,字昭玉,原籍江西
浏阳淳口段朱氏 始祖熹公之次子埜,埜孙某为乌程令,徙杭州。其子槐再徙湖州。槐生炀,元初迁长沙南城,继迁浏北。炀之子秀,生五子,第四子华四之裔世居淳口段,衍为五大支,散处四乡及长沙、善化、平江、萍乡等地。1943年七修族谱。浏阳朱氏 始迁祖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丹阳、丹徒系朱熹后裔迁居众多的地区,丹徒也有朱姓7000余户。丹阳后巷、吕城,朱熹后裔资料由谏壁月湖《朱氏族谱》提供。而吕城朱家村朱氏又与月湖朱氏同出一支,血脉相连。丹阳是全国朱氏人口 最多的县级市。谏壁月河
姓氏名望《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一):李姓101、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李寿成,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李秀成出身贫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秀成加入拜上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二十五):李姓33、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齐名。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赐姓李。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七):李姓138、李井泉:李井泉(1909年—1989年),江西临川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1926年,李井泉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李姓94、李成栋:李成栋,生年不详,字廷桢,号虎子,陕西或辽东或宁夏人,明末清初将领。李成栋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绰号翻山鹞,投降明政府后参加对农民军的追剿,升任总兵官)为盗,号“李诃子”。后李成栋随高杰归附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三十九):李姓89、李成梁: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万历年间,李成梁灭建州女真(女真三大部之一)首领王杲(女真族,努尔哈赤外祖父)、子阿台部,数次打败蒙
清明节网上祭奠百家姓历史名人(二十八):李姓48、李大钊:李大钊(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