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姓以国为氏,史上因不服强楚名留青史,如今跻身全国10大姓!1/引语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出来后,中国十大姓氏的人口与排名再次引人关注。排名前十的十大姓氏的总人口约为5.5亿人,其中,黄姓国内总人口约为2680万,排名第八。黄姓是个具有辉煌历...
这个姓以国为氏,史上因不服强楚名留青史,如今跻身全国10大姓!
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出来后,中国十大姓氏的人口与排名再次引人关注。排名前十的十大姓氏的总人口约为5.5亿人,其中,黄姓国内总人口约为2680万,排名第八。黄姓是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大家族,发祥早,根源深。黄国,是中华黄姓的发源地。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
黄国故城位于“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宋 郑樵《通志·氏族略》)”,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潢川县。潢川古称光州,“光州定城西十二里”之地,为现在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
黄国故城始建于周成王平定东夷之后,故城周长为677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城墙略呈长方形。黄国故城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2006年0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古黄国历经夏、商、周三大朝代,立国长达1400余年,这样的存在,在古代方国是罕见的。据传说,夏代,一个以黄鸟为图腾名叫“黄夷”的部落集团,由华夏东部游牧而发展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生产活动中心便在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佐禹治水的英雄伯益(另一说法为陆终)是这个“黄夷”部落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由此诞生了黄国,这个受封的“黄”邑和据此而建的黄国就在今河南省潢川境内。
记载黄国在潢川的古文献,最早见于殷墟甲骨卜辞和《史记•殷本记》,其中就已经有记述商帝王巡视黄国的内容:“王寅卜……王贞:王其至于潢、霍,亡灾。”这里的“潢、霍”都是地名兼方国名,“潢”就是黄国,就是今河南潢川(境内有条潢河得名)。
到了两周时期,史记文献对黄国的记载已较具体:当时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上演了一幕幕以弱抗强的悲壮历史剧。
黄国历史上,是有其辉煌之笔的,虽然为诸侯小国,但是,却有着不畏强暴的勇气与担当。这在其与野心勃勃的楚国对抗中,可见一斑。
楚国方兴时,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有参加,结果随国受到讨伐,地处淮水之滨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是,楚军陈兵于汉水与淮水之间,黄国也受到楚国的军事威胁。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左传·桓公八年》)
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可能是感动黄国的抵抗精神和强大武力,楚军并没有一鼓作气灭亡黄国,在惨胜之后匆匆回国。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左传·庄公十九年》)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并不甘示弱,而是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位于今河南光山)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灭国了。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灭黄。”(《左传·僖公十二年》)
黄国属当时有一定势力的诸侯国,其辖区东至今固始,南到光山,北临淮河,西部延伸到罗山、信阳一带。
自黄国诞生那天起,便诞生的黄姓姓族,却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而始终发展向前。东汉蔡邕的《汉交址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说:“江陵黄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自伯翳,别封于黄,以国为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中说:“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黄国古城尽管历经漫长岁月风雨无情地剥蚀,巨变沧桑,但当你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古都里,面对着俯首可拾的古陶片、古瓦当,不由地为其丰厚的古文化氛围所动情,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慨叹黄国先祖开创古代文明的艰辛与辉煌。
在黄国故城遗址里,有考古发现的三处冶炼作坊遗址。黄姓先民们,就是在这文化摇篮里,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青铜器,留下了灿烂的黄国青铜文化。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原黄国境内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黄国青铜器、玉器,件件美奂绝伦,无不闪烁着黄氏先祖的智慧之光。青铜器上纹饰古朴、生动、多彩,有云纹、涡纹、波纹、蝉纹、虎纹、 虺纹、三角纹,属典型的时代图案。其造型轻巧精致,实用大方,是春秋早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瑰宝。
古黄国境内出土的这批黄国稀世珍宝,分别为国家、省、地区、县博物馆所珍藏,仅青铜器就达74件之多。其中,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珍藏在国家级历史博物馆,郭沫若先生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亦收录且撰有考证文字。
在已发现的黄国青铜器中,有铭文的器皿达38件之多。“黄孙须子白亚臣”、“黄君孟自作行器”、“黄季作季嬴宝鼎”、“黄孙子奚君叔单”、“惟黄朱柢用吉金作鬲”等等。这些极具考证价值的铭文清晰镌刻下的“黄君”,“黄公”、“黄伯”、“黄父”、“黄太子”、“黄孙”。这些上古铭文,非常有力地解答了一个问题——黄姓祖根所在。
黄国的建立植下了黄姓的根。楚灭黄的“野火”烧不倒深深植根的黄氏参天大树。公元前648年实际上成为黄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里程碑。“以国为氏”的黄国遗民发生了第一次大分流,他们虽奔走地方各异,但寻求新的开拓、发展,创造着黄氏族人共有的精神基石。
迁居河南中部的,发展为后来的著名淮阳黄氏;南徙湖北地区的,后因黄氏族人的繁荣、鼎盛而得名,就有了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成为后来名冠天下的江夏黄氏;为楚“浮诸江南,以实海滨”的黄国遗民,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为南疆少数民族中的黄氏望族。尤其是苦恋故土守候家园的黄国故国遗民,更是饮恨图存,几经裂变。
经300多年的痛苦沉寂后,终于迎来了家族中兴的一天——这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崛起。
史称,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黄歇委身仕楚为相25年,位极显赫,带来了黄氏家族的中兴。
黄歇是位有建树的政治家,许衡在评介战国四公子时说:“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上海之所以称为“申城”,就是源自于春申君黄歇受封江东时的惠政。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黄歇晚年却受小人之害,死于非命,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黄歇晚年虽遭李园之害,但其子孙繁多,早已在外地发展。家族受挫,其后裔并未沉沦,有一些裔脉分别团结起原先分流各地的黄氏族人,顽强抗争,不仅很快走出低谷,且先后在一些地方形成了望族。
以忠孝传家为训的黄氏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批很有建树的名人——西汉循吏、名相黄霸,东汉孝道楷模、尚书令黄香,蜀汉名将国名将黄忠,东吴名将黄盖,北宋文豪、孝子黄庭坚,元代女杰、纺织家黄道婆,明代硕儒黄绾,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民国元勋黄兴等等……这些黄姓的优秀族人,都是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的。
(参考文献:《黄姓文化春秋》 图片来自网络)